新一轮疫情袭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轨迹隐秘,疫情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潍医师生迅疾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又一次怀揣“国家召唤,使命必达”的坚定信念,奔赴周边各地,支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快:闻令而动 分秒必争
这是一场以最快速度与病毒赛跑的比拼。
从10月份到11月下旬,学校连续多批次派出志愿服务队伍奔赴各地。每次接到号召,学校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学校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召开相关专题调度会议,组织动员相关学院组建志愿者队伍,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助力地方疫情防控工作。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积极在线上接龙报名,递交请战书。他们在校期间都已经过系统性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有的之前就参加过疫情防控工作,具有实战经验。当晚接受了开战前的技术指导后,第二天一早,大家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立即投入。
跑出“流调加速度”。从10月20日至今,公共卫生学院已选派9批次团队支援省内重点地市疫情防控工作。公共卫生学院和管理学院组建的博士、硕士团队成员加入到不同的现场流调组、协查组、信息组、研判组,即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的严峻形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跟踪阳性病例,找到密接者等高风险人群,上报密接库,以便在最短时间内采取隔离管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同时需要迅速给上级防控指挥部门提交流调报告,以便快速决策,遏制疫情蔓延。大家不分昼夜,分秒必争,昼夜奋战,流调溯源,查找、确定所有可疑风险点,完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和登记,撰写报告等,时常凌晨两三点结束当天工作。队员们默默付出,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优势,快速排查密接、广泛收集信息、科学研判风险点,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为疫情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团队在工作中体现的专业素养、共情能力、细节处理、工作效能等,都受到了疾控中心领导和所在指挥部领导的好评和高度认可。
重复上千遍的动作,确保每一份采样的合格。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的本科生以及医学检验学院的研究生也迅速组建核酸采样队,投入各城区的核酸采集工作。街道、社区作为核酸检测的第一线,也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队员们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做准备,六点左右到达支援点,没有片刻的休息,迅速进入角色。大家全副武装,身穿白色防护服,摆好防护物品,为早到的居民扫码、登记;消毒,抽采集器,在口腔细致地采样,折采集器。来自护理学院的队员袁锐说:“这几个动作我一下午重复了上千遍,越来越熟练,保证核酸检测的有序快速进行!”大家每天每班次坚持工作8个多小时,来自医学检验学院的26名队员每天核酸采样及信息追踪管理达5万余人次。采样结束后,队员们严格做好各种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和消毒工作。大家每天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敬业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专业操作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赞赏。
潍医带队老师表示:“我们在坚持做好医学生防护和培训的情况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也是一种实战教学。疫情防控阻击战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的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运转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实战中的思政教育素材。”
全:垂髫华发 切切于心
这是一场全员参与、同心战疫的斗争。
很多工作都是在凌晨以后下达,流调组、信息组和研判组的队员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有时遇紧急任务几乎彻夜不眠,大家困了就洗把脸。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秘玉清述说了她最难的一次流调工作。一位耳背的老奶奶独自在家,接到流调电话时叙述不清楚,又加上老年机充不上电,通话断断续续。时间紧迫,作为小组长的秘玉清联系了当地的村主任、乡医,又通过各种方式调取了老人远在外地的儿女电话,最后通过四个人的转述才将老人的信息汇合完整,完成流调。对于公共卫生学院的穆亚铭来说,最难的还是个别人的不配合:“流调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尤其是家庭成员信息和个人行动轨迹,有时我们电话打过去已经是深夜了,难免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但是为了高质量完成一份流调报告,为切断疫情传播提供数据支持,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在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点,护理学院于婷婷正细心地指导一位老人张开嘴,耐心安抚,同时小心、迅速地将棉签伸进采样者咽部,飞快轻拭,尽量减少老人的不适感。 “遇到老年人、孕妇走路不方便,我会自己多走几步,让他们少走几步。许多小朋友由于疫情在家上网课,我们和社区工作人员就让学生先做,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她说。
核酸检测工作是对身体极限、耐力和意志力的挑战。每天基本1500左右的采样,1500多次的抬胳膊、放胳膊、消毒,肌肉酸痛,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手机重量在手中是那样的沉重。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志愿者们再渴也不敢多喝水;防护服不透气,工作没多久衣服就湿透了,防护面具上挂满了雾气,不断地模糊视线;摘下面罩口罩的脸庞尽是勒痕、红疹。
尤其气温骤降的那几天,风携着树叶呼啸而过。每采集完成一个核酸标本,都要进行手部消毒,当酒精喷到手上那一刻,刺骨的凉意绵延手心,比直接徒手拿冰块都冷,最后手冻的发紫红肿,脚被冻到失去知觉。大家顶着寒风冷雨,瑟瑟发抖,坚持完成工作。护理学院赵国琳说:“当时我坐在通往小区地下停车场的小亭子里,风呼呼地往门里灌,吹飞了桌子上的检测物品,吹跑了我已经打包好的一袋医疗垃圾,还把我的防护屏直接糊在了我脸上。”
但每当队长问大家是否还能坚持时,大家的回复都是统一的:能!医学检验学院王晓强说:“我们也曾感觉委屈过,也曾经流过泪,但没有一位同学放弃,成长就是一种锻炼和磨砺,我们都是自己的英雄!每当看到防护服上的‘潍坊医学院’字样,内心就涌出一股暖流。我们为自己是潍医人而感到骄傲!”
暖:心手相连 共克时艰
这是一篇篇充满温馨、关爱的暖心故事。
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流调工作办公室里,九零后、零零后队员一刻不停,拨打电话,记录信息,分析数据,撰写流调报告、初步报告、进展报告、结案报告等。大家按照任务的紧急程度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同时每天也会为工作人员进行核酸采样。遇到困难后,会有卫健委、公安、疾控等多部门协同解决;综合组的老师指导修改报告;队员们互相配合,润色语句、讨论报告、更改图表,以快、准、细、全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学校时刻关心着大家的生活、身体和思想心理状况,仔细询问,谆谆叮嘱,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在社区,“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风雨中坚守的志愿者们,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社区工作人员为志愿者撑伞,小区物业搭起雨棚,将核酸地点转移到室内。因为手被冻得僵硬而拧不开核酸试剂管的盖子,其他志愿者都会上前帮忙。街道准备了电暖风、暖宝宝、热乎的饭菜,物业人员煮红糖姜水给大家暖胃。“那天下雨、刮大风,有位居民跑回家去给我拿来了厚衣服。还有位大叔给我们送来两袋零食,硬放在桌子上就走了。”护理学院王明琪回忆起来,依旧感动满满。
大家穿过最暖的棉衣,是驻地单位、街道、社区连夜为志愿者们采购的,还有棉袜、手套等。大家吃过最甜的水果,是驻地单位、社区、居民和队友送来的,还准备了牛奶充饥。大家听过最真情的感谢,是一声声“谢谢”、一句句“辛苦了”、一片片称赞,这些都成为了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医学生志愿者。
大家收获了最开心的故事。因年龄小而被称为“小白护士”的杨琛在社区采集核酸时,一个小朋友带了糖果,一定要给“小白护士”吃。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水龙对一个来做检测的小女孩比了一个大拇指,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告诉家长:“那个阿姨表扬我了!” 李水龙说:“等我下次再遇见她,一定告诉她,我是一位大哥哥。”最搞笑的是,一位大爷一张嘴,假牙直接蹦到志愿者王柄双手上了,大爷和他同时愣住了,而后大家的笑声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王柄双说:在工作中,认识了每天让我多穿衣服的张书记、用透明皂洗脸的搞笑袁叔、“社区宣传大喇叭”张姐姐、我的“豪华专职司机”于叔、一只社区的共有胖猫“大黄”,还有很多我来不及记录,但我相信,爱与希望蔓延的速度一定会超过病毒。
在志愿服务工作的间隙里,潍医医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参加这次战疫,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潜力、专业技术能力、思想素质都有了提高;我更加领会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从社会对我们的爱护和认可,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医护人员的社会价值、责任和担当;医护工作者是辛苦的,肩上的使命又是神圣而光荣的;我为自己是一名医学生而自豪,我将以这次志愿者工作经历鞭策自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能力,做千千万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我们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潍医好青年,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正在以青春的最美芳华书写着时代答卷: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大家坚信:阴霾终将散去,明媚必将如常。